您的位置: 首页» 评估实务» 调研实践
【七】重庆国评记:渝行之我见(三)

发布时间:2017-08-18

       故事又来啦

今天的故事是你想要听到的嘛?

那年七月,我们在重庆


(一)“把起舞的今日/写成诗篇/多年后/也不遗憾”


之前下乡调研选拔面试的时候,老师问“评估是很辛苦的,甚至要去很偏远的山区,你能吃苦吗,能坚持到底吗?”

我自认为是个坚韧的人,想都没想满口答应“能!”


县级调研,三天,晕车的我返校以后曾经想过,重庆国评舟车劳顿不能忍受不如不去。

但此次报名时,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,究竟是什么理由让自己最后选择去,一开始我怎么都没想明白。


第一天下乡,去的路上吐,回的路上吐,一天到晚没能吃下什么,晚上到酒店,一个人在卫生间边吐边哭。边哭问自己,后悔吗?

好像不后悔,只是骂自己,真是太没用了,不就是山路崎岖晕车难受吗,你哭什么。

不为什么,就觉得胃里什么都没有还一直吐苦水真是心疼我的胃。


现在想来,去留即在一念之间,所幸没有放弃与一群可爱的人相遇。


最后想明白,把起舞的今日,写成诗篇,多年后,也不会遗憾的。


(二)“你说要忘却所有不愉快的片段/把美好事物纯真的走完”


第一站,万州。

万州很大,印象里,没有一两个小时是到不了村部的。加上搭档之间还很陌生,工作起来还需要磨合。开始的时候,熬夜是经常的事儿,不到凌晨一两点是无法完成当天的任务的。语言也是一个问题,一开始有些方言确实难以理解,上了年纪的农户对于我们说的普通话也一直摇头说听不懂。因为下乡总要走草丛爬上坡,不少同学被虫子咬身上长了很多包,过敏的水土不服的,还有风热咳嗽的。万事开头难。

不过,大家的激情并没有因此消退。对未知的探奇,对扶贫工作的坚守,对重庆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户的责任,每一个人都感到满满的正能量。


第二站,武隆。

武隆很美,记忆里,天坑地缝仙女山天生三桥风景独秀。有了万州一站的合作,南队和北队的小伙伴们都打成一片了。没有了开始的生疏,休息时也打打闹闹,工作起来默契十足。每个中午回到村部集合的空档里,大家喜欢就上午发现的问题相互小声地讨论,老师来了就有同学凑上去反映问题,那场面让人感觉很热闹很融洽。每天都很充实,下乡入户,发现问题,反映问题,讨论问题。唯一的不满就是过敏更严重了吧,打了针抹了药看上去好了很多,能睡个好觉真是太幸福了。


第三站,秀山。

秀山很热,回忆里,汗水打湿了衣衫热浪掀动稻穗和那片玉米地。最后一站了,二十多天的工作,再活力的人儿啊也有疲惫的时候。最后这几天,其实整个人都很不好了。太阳似乎快把地烤化了,站在地里汗水直淌。四十度高温,走在乡间的路上感觉鞋都要燃起来了,吹来的风都是热的,莫名想起粒粒的歌儿“你是我三十九度的风”,走着走着不禁苦笑起来,看来这次真的体验了一把三十九度的风啊。


(三)“别忧愁聚散/又何惧放胆”


接近月末,工作也快接近尾声,这也意味着,马上就要分别了。

回家的念头更强烈了,大家计划离开的时候买上特产回家,也有人开玩笑说一身过敏的包应该是重庆送给我们最特别的特产吧。开始倒数回校的日子,离别的悲伤隐隐约约,这旅途再远也终有尽头呀。


临别前的一晚,劝君更尽一杯酒。

这一晚很多人都没睡好。北队的老师和同学们从秀山奔赴万州丰都继续工作,南队的我们留在秀山完成最后一点工作后返回学校。不长不短的时间里,我们彼此合作,一起下乡一起入户一起斗智斗勇,临到分别,想起并肩作战的日子,骄傲且不舍。


兜兜转转二十余日,七月的最后一天,离开秀山前的一晚,做了一个可怕的梦。

梦见自己还在工作,还在和农户交心想要知道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否满足两不愁三保障,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绝症,这次旅程所有的小伙伴们都在为我想办法、安慰我,梦里的我一直哭一直哭,上气不接下气,然后,就醒了。


学长曾开玩笑说我反射弧太长,我想,这应该是真的。



调研员

黄京萍


那些花儿 那些老小


十分荣幸参与到此次重庆国评。与以往评估不同,异地评估和联合作战的工作模式给了我不同的感受,而作为一名四川人,在感受熟悉乡音的同时,更是让我对西南山区的贫困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

尽管深恋着这方土地,却仍发现了不少问题,引人深思。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山区,虽是最新的直辖市,但难以克服的地理位置劣势使得“贫困”二字不断缠绕着社会底层人民,因病、因残、缺劳力等原因困住了寻乌人民迈向小康社会的双脚,其中,村里的老人和残疾小孩们最让我揪心。

他们曾尽心竭力地哺育三儿两女,他们如今凄凄惨惨地鳏寡独居。

老人们经常说“儿子还不如政府管用”,这不禁让我沉思,改革开放以来,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,也使得传统乡村文化、社会关系、社会结构等要素遭到分解,亲情冷漠、“空心村”等社会问题成为贫困治理的一大难题。老伴去世,儿孙们外出务工或求学,女儿又远嫁它方,只剩孤苦伶仃的老人们一人留守在家中,平日里最多同邻居和到访的干部们寒暄几句——这样的生活成为农村孤寡老人的常态。其因自身劳力不足,老人们的生活主要靠外部力量支撑。在城乡二元结构下,“养儿防老”变为“政府养老”,政府无形中成为了万千孤寡老人的儿子,可政府终究不是老人的亲儿子,当子女远走,亲情的冷漠到底应如何保障?

他们一生都在牙牙学语,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父母双亲。

空心村问题是现代化发展的桎梏,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零散在空空的村庄。虽然现代化生育观念在农村逐步流行,但由于农村社会发育不足和农户受教水平较低,讨不到老婆的单身汉、刚成年甚至未成年就嫁人的少妇屡见不鲜。加之农村医疗设施的不完善和农户抗风险意识薄弱,未婚先孕、近亲结婚等现象仍部分存在。由于无法平等地接受教育,不少新生儿从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。他们成为农村现代化发育不足的牺牲品,给整个家庭带来重担。




调研员

杨   婧

     喜欢今天的故事嘛?喜欢请继续关注哟~


Copyright © 2017-2022. 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版权所有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:330031

微信号|振兴研究ICRR